欢迎来到作文网!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作文网微信

    (www_zuowen_com)
    一手好文 一生受用

作文 > 文库 > 浅谈对联_2000字

浅谈对联_2000字

2017-10-17 来源:作文网原创

  对联深受国人的喜爱,尽管到了现在,每当过年,总能够看见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。

  溯源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出现于三国时期,“四海庆安澜,铁柱宝光留十字;万民怀大泽,金炉香篆蔼千秋。”

  我小的时候比较喜欢的对联有:“松竹梅岁寒山友;桃李杏春风一家”。“绿水无忧因风皱脸,青山不老为雪白头”……

  古代还有一个读书人,他的老师出了上联:“笔架三山藏虎豹”而他对出了下联:“墨池一滴起蛟龙”。这副对联的对仗十分的工整,如:“笔架”对“墨池”;“虎豹”对“蛟龙”。同时也表达出了他的才华高,如同虎豹蛟龙一般,也表达了学生的志向高远。这种测试简单高效又富有情趣。;

  这副对联“重泥”对仗“夫子”;“子路”对仗“颜回”。而前面农夫出的对联里的“子路”指的是在小路上遇到秀才,后面秀才对联里的“颜回”指的是,工程很顺利,大家脸上露出的喜悦。

  这副对联暗喻着:“缺衣(一),少食(十),没有东西。”反应出这家的主人很有才学,而只有读者郑板桥巧识对联的内意,可称为佳话。

  我们的先人还能用拆字的形式来写对联。如:“泉川三白水;岳目四丘山。”这是一个绝妙的对子,能够将第一字拆分成后面的两字。“泉”被拆成“白水”;“岳”被拆成“丘山”。而且,“川”倒过来就是“三”;“目”倒过来就是“四”。不但意思上相配,而且在形式上对仗又非常工整,数词也一一对上,甚是巧妙。

  在古诗古文当中经常出现对联,也叫对偶句,刘禹锡的《陋室铭》几乎是整篇文章都是对偶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……”。杜甫的《绝句》: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还有王维的《鸟鸣涧》: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”还有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这些对子历来受人们的称赞。

高一:诺亚.普金斯

  对联,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,又称楹联,对子或者春联。它起源于桃符。

  我国的对联的用途之广,种类众多,是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无法做到的。更不用说,语言精练对仗、妙趣横生、富有哲理。有的是谐音,有的是寓意,甚至有的可以作为文字游戏。

  而在春节的时候,对联又俗称为是春联;办喜事的时候,对联又俗称为是庆联,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保持这种习俗。甚至在古代时期,老师为了测试一个学生的知识面,也会说出一个上联来让学生接出下联,这种形式叫做“对对子”同窗之间也会常常以“对对子”的形式互相学习切磋,甚至古人招女婿也用“对对子”的形式,这是一种简单有趣的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一种文学形式。

  除了逢年过节,红白喜事之外,在很多的时候都可以看见对联。比如:新店开张,有一家新开的理发店,理发店的老板在店门贴上了一副对联,上联是:“干头顶大事”下联是:“做天下功夫”。多么有情趣,多么巧妙,多么有气魄的对联,吸引了许多顾客,因为对联写的好而生意兴隆!

  有的对联还巧带着典故,增加了对联的难度。这里讲个比较有趣的故事:古时候有个秀才,在田珑上遇见一个挑泥的农夫,结果两个人各不肯让路,谁也过不去,谁也不想踩到水里,于是农夫说道:“你是读书人,我出一联,如果你能接出来,我就让路,如果接不出来,你给我让路。”那个秀才满口答应,以为这是自己的强项。于是老农夫出道:“一担重泥遇子路”(意思是:一旦仲尼遇到了子路)。这对对联说的是眼前的情景,但暗藏着两个古代的人物。结果秀才苦思冥想无言以对,只能让路。三年后,这个秀才看见河工决堤引水,傍晚河工笑而返,这才恍然大悟,想出了下联:“两堤夫子笑颜回”。

  再说一则有出处的对联。一次,郑板桥去文峰塔游玩。走到南门街,看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很蹊跷的对联。上联写着:“二三四五”,下联写着:“六七八九”,全是数字,横批是:“南北”。郑板桥一想,于是回到家中,从家里拿着东西进了贴对联的这户人家。这家主人一看,郑板桥送来的东西,正是自己需要的,非常感激,并问道:“您怎么知道的?”郑板桥说:“我一看门上的对联心里就明白了。”

  还有很多的绝对。如:“琴瑟琵琶八大王,一般头面;魑魅魍魉四小鬼,各自肚肠。”这对对联不光能够在字的偏旁上对上,而且在内容上相合,这难度十分之高!在汉字中很难再找出其他能对上这对对联的文字,所以成了千古绝对。

  从古到今,对联还有用于楹联的方式出现,如用在寺观庙宇,亭台楼阁上,很有妙趣,历来广泛应用,可给景观增加了很多的文化气息几乎每个景点都有。如济南大明湖的对联:“四面荷花三面柳;一城山色半城湖。”这联很好的概括了大明湖的景色特征,对景色起画龙点睛的作用,能让游客铭记于心。

  对联在中国历来用途广泛,春节有春联,结婚又有婚联,祝寿有寿联……这些说明对联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中富有特色,历来受到人们的喜闻乐见,以它特有的文学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,我们应该要好好的传承,弘扬。

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

不够精彩?再来一篇
 
广告合作请加微信:17310823356

关于我们 | 营销合作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服务协议 | 投稿须知 | 问题反馈 | 联系我们

京ICP备09032638号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:1101081950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762110 举报邮箱:wzjubao@tal.com

作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zuowen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