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作文网!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作文网微信

    (www_zuowen_com)
    一手好文 一生受用

作文 > 非常老师专栏 > 点评文章 >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来写景:《冬天的雪乡》(三)

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来写景:《冬天的雪乡》(三)

2012-07-06 来源:本站原创

  分享两句话。《道德经》里有一句话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

  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——高明的人听到道理了,就赶紧努力而行了。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——中等人听到你这个道理、这个方法了,一会儿有信心,一会儿信心又没了。若存若亡——一会儿觉得你说得对,一会儿又觉得没道理。你老是在这个地方纠结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
  讲一个故事:一帮人上MBA的课,老师就给他们一本书去看,说你们自己看一个月,看完后给我交一篇论文。学生就老老实实回去了,交上了论文。有一个学生就不同,他拿了书对老师说:我认认真真地研究了这本书一个月,您这本书里面,有多少个语法是错误的,有多少个标点是错误的,有多少个字是错误的。您觉得这样学起来有意义吗?

  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。如果你还是在那左顾右盼地挑错别字,你学啥啊?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下等人一闻,大笑,什么都不是。真正的道是不笑不足以为道。

  我在这里就是勤勉大家,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人家能做到一,你就做到十;人家做到十,你就做到百,肯定能行。特别是《基础篇》多读几遍。为什么我一直在讲,大作文,小道理。作文不分体裁,只有这样去学,你才能把作文变成一种能力。

  《中庸》里还有一句话“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讲的是颜回得乎中庸,能够发现一个进步的地方,就像握着一个东西放在胸前,“拳拳服膺”,把手放在胸前捧着东西,就怕它丢掉一样。勤而行之,大家要抱着这种学习态度,没有不成功的。

  有很多妈妈才听了十天课,就感悟很深。可有很多妈妈还在那左顾右盼呢?这个作文群建立快两年了,这么多的孩子都在进步,人家能做到、能进步的,你就做不到?好多人都在抱怨,我的孩子二年级、三年级,听不懂、看不懂。我说不是孩子看不懂,是你自己没看。这个板子得打在妈妈身上,打在家长身上。为什么有的一年级的孩子写得特别棒?妈妈们都知道,一群的、三群的、四群的,到现在都跟着学,这些孩子的作文都排在后面呢。我都不去点评了,作文写出来,按照他的这个年龄、这个年级来讲,没有什么可挑剔的,再挑剔就属于吹毛求疵了。人家跟了一年,那她的孩子收获有多大啊?

  开始讲正文。

  冬天的雪乡

  冬天的雪乡,最美丽的是皑皑的雪山,是屋顶上垂落的“白云”,是雪地里孩子们的笑声……

  眺望雪山,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,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,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,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。

  走近雪山,我触摸了一下雪,只感觉雪粒“沙沙”的立即溶化了,像闪电般离去,像隐形般消失……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,有的白得刺眼,有的白得明艳,正如一粒粒明珠,又如牛乳,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。

  走进雪山深处,我惊诧于雪山的白了,我看见过洁白如雪的白云,见过纯天然的牛奶,却从没看见过雪山的白,雪山的雪白如牛乳,雪山的白如墙壁,雪山的白甚至胜过白云。

  继续前行,我们看见一座座坐落于环山中的村庄,这座村庄周围都是山,升起的袅袅炊烟,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。看那屋顶上的雪,有的飘悬在房檐边;有些干脆挂在屋顶上卷一个圈,像一大坨奶油,让人口水直下三千尺。

  在雪地上,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已经在雪地上大打出手,打成一团。“这片雪地给你,这片雪地归我们。”“凭什么嘛?我们先看到的”“我说的,你快来,这里有大雪地哦!”“不、就不!”“好啦、好啦,哎呀,大小姐,我让给你,不行吗?”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“白地”,然后,“女首领”扬长而去,“男首领”扫兴而归,男生们一见,都挽起了袖子,亮起了胳膊在那里打雪仗。我心里想:“他们不怕冷吗?”……在这冰冷的雪地上,孩子们的气息,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,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声。

  如果我再去雪山,我会抓一把雪上的雪粒,抓一捧雪乡的奶油,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,送给你……

  我们这次边讲边提升了,讲到了这一段:

  眺望雪山,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,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,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,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。

  孩子可能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。我们从技法上看,这一段表达的是一个相片相框的关系。讲意境、摆关系,大家一定要把这关系吃透。利用今天这个机会,回去指导孩子把相片相框、摆关系、讲意境这个技法讲透了,你就可以受用一辈子。大家也可以看一下《基础篇》,我举个例子:

  天打雷了,下雨了。这是两句话,分别讲的是打雷、下雨,但是这是一种孤立的表达,我们重新摆一下雷、雨的关系,或者是雨、雷的关系:打雷了,下雨了,雷声促着雨丝,大雨下得哗哗哗,雨丝又促着雷声,雷声就轰隆隆。这样字多了,意境也出来了。

  《基础篇》还讲到一个,“春天到了,天蓝蓝的,树绿绿的,”这只是讲到了两个单独的方面,如果重新摆一下关系:“天在绿树的映衬下,显得更蓝了,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,显得更绿了。”这就是摆关系,A是什么,B是什么,A对于B的影响,B对于A的影响。不仅写景可以用,叙事也可以用。一定要让孩子吃透这个技法。

  议论文能不能这样写?我们来看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。大致来说,写的是日本是小国,日本资源少,人口少,它就必须要速战,不能持久;然后讲中国是大国,人口多,资源多,所以要持久。一个小国来打大国,一个资源少、人口少的国家和我们来打,它们是打不过我们的;反过来说,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、资源雄厚的大国,我们要跟它打,我们是必胜的。这就是议论文的写法、议论文里面的摆关系。大道至简,都是一样的。

  再举个例子,小朋友写《我的妈妈》:今天我生气了,妈妈揍我了,她越揍我,我就哭得越凶,我哭得越凶,我妈就越揍我。还是摆关系。回过头来我再跟大家讲理论,一个事物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的,它永远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组成的。因为是两个以上,所以可以去摆。

  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那首诗《绝句》:

  两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
  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  两只黄鹂鸣翠柳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:有两只黄色的鸟叫着,似乎就把绿树叫得越来越绿了。因为绿树的绿,让小鸟叫得更加欢似的。

  一行白鹭上青天,一行白鹭往青天上冲去,在蓝天下更显出了白鹭的白,也正是因为有白鹭的白,就更显出了青天的青。所以说,没有一个东西是单独存在的。

  《实战篇》里还举过一个例子:我的妈妈脸特白,妈妈的脸上有一个黑痦子,因为有这个黑痦子,我妈的脸显得比别人更白。我妈的脸更白,所以显得这个痦子更黑。正因为我妈的脸比别人白,这个痦子比别人黑,所以我妈就显得与众不同。让孩子用这样的思维去相互作用,相互影响。

  再比如:今天我去郊游去了,天气特别好,我心情也特别好。然后就完了。我们能不能写一点,因为今天天气那么好,所以我心情特别好。因为我心情特别好,所以就觉得今天玩得特别开心。这样写的话,还有什么不能写啊!写的东西到处都是。

  再回来看本文,小朋友在这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画,这个非常好。但是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,第一就是要把一个东西写实。写实是什么概念呢?拿本文来讲: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画,不用你说珍贵,我们都知道它珍贵了。或者说不用你写珍贵,因为你给我们描述的蓝天、白云,已经很美了。所以不用说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画了。这是其中的一个要点。

  再往下看,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,这个地方读得有点累,这个是细节方面的问题。湛蓝的天空映衬着发亮的白雪,显得天空更加的清澈高远。白雪在蓝天的映衬下,显得熠熠发光。与湛蓝的天空和洁白如云的雪相比,云就逊色了许多,暗淡了许多。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啊!除了刚才的摆关系,讲意境外,再来一个相片与相框的关系。把蓝天、白雪和灰色的云放在一个相框里,或者叫放到一个兜子里面。蓝天、白雪和灰色的云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。

  相片与相框的技法,可以用数学字母来表示。摆关系、讲意境,再往上提升就是相片、相框的关系。这是在我们《提高篇》中讲得很详细的内容,这两个核心是一样的。一样在什么地方?就是摆关系。但是相片、相框的关系不一样,它写了三样东西,A、B、C,我们把这三样东西,装在D里面。原来我们讲的摆关系、讲意境是什么?是A和B的关系,是A对B的关系、B对A的关系,现在不一样,现在是A、B、C装在一个D的相框里面。所以,妈妈要先把这些基础技法搞明白,把写景先搞明白,虽然咱们还没有遇到高中作文、大学作文,但是写人或者记事都可以这样写。

  比如写妈妈:妈妈有个黒痦子、妈妈的脸很白,或者妈妈有个大眼睛、妈妈有个红嘴唇,妈妈的红嘴唇在妈妈的大眼睛下,显得小巧玲珑,妈妈的大眼睛在红嘴唇的衬托下,又显得闪闪发光、炯炯有神、咄咄逼人……这不就是写人?

  议论文也是一样:一个大国,这个大国必胜;一个正义的、资源和人口众多的国家,去打一个人口少、资源少的国家,必胜。反过来,可以再说:一个人口少、资源少的国家,一个不正义的国家与一个人口多、资源多的国家比,必败。写出来,不就是议论文吗?还不懂的妈妈,先去弄懂写景的这个道理。

  再往下看原文:

  走近雪山,我触摸了一下雪,只感觉雪粒“沙沙”的立即溶化了,像闪电般离去,像隐形般消失……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,有的白得刺眼,有的白得明艳,正如一粒粒明珠,又如牛乳,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。

  这里用了意法、色法、触法,做到了言之有物、言之有意、言之有色、言之有觉,整个感觉是很棒的。如果要把它写得更丰富一些,比如感觉雪粒“沙沙的”,这个“沙沙的”用了引号,孩子好像用了一些声法。但是你再往下读,像是雪粒沙沙的感觉,并不是声音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些小问题,让人不明白到底是沙子的沙,还是踩在脚下的“沙沙”作响的“沙”。

  从尊重孩子的角度,我们了解孩子是想写白雪松软的感觉,那就应该还是沙子的沙,不是“沙沙”作响的“沙”。因为这里有近景,有远景,所以把顺序调整一下,改成:走近雪山,我们踩在松软的雪上,能听见“嘎吱嘎吱”的声响,伴随着“嘎吱嘎吱”的声响,身后留下了一串一串深深浅浅、弯弯曲曲的脚印。这样就把踩在雪上的触觉写出来了,将踩着松软的感觉写出来了。

  接下来的原文是:

  走近雪山,我触摸了一下雪,只感觉雪粒“沙沙”的立即溶化了,像闪电般离去,像隐形般消失……。

  这里,“像闪电般离去”似乎不太恰当,但是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这种意法的大量运用,我们经常强调五句话内必有一个意法,而且讲对称的意法。如像闪电般离去,像隐形般消失……这个意识非常好,一定要保留下去。

  我们改成:我又触摸一下雪,抓起一把雪,只觉得雪是凉凉的、松软的,在我手的温暖下,随即就隐形般地消失,变成了水。

  再往下原文: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,有的白得刺眼,有的白得明艳,正如一粒粒明珠,又如牛乳,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。

  这里写得真的太美了,证明孩子体会得深,真的很好,有点驴头不对马嘴的味道:“均匀”用在“雪色”上,非常到位。“有的白得刺眼、有的白得明艳”,对称意识很好,希望孩子一定要保持下去。就学习而言,孩子的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。但是刺眼和明艳,表现得不是很内在,从通常感受来说,刺眼就是明艳的另外一种说法,这里感觉就不是很准确、有点重叠,如果我们再去夸张一点理解的话,就是这个“明艳”,好像有点带色彩的感觉,那我们这样去写:

  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,有的很刺眼、有的很沉暗;(这里是从光的角度,从颜色上讲)有的是大块大块抹上去的,有的又如一粒一粒点缀上去的。特别是在大片白色的雪地上,偶尔看到一大片林子(或长出一丛丛的绿树、小草),东露一块石头、西出一块石头,给雪山又增添了丰富的景色。这样写出了雪山的平地和陡峭、雪地的大片与小片、雪色的刺眼与沉暗;而且又从大片白色中写出了黑色,用到了写黑以白、写白以黑的技法。请大家翻开《基础篇》135页《冰雪北海》:

  若由北岸看南岸,更有趣。琼岛高拥,真是一座琼岛。山上的老柏树,被雪反映成了黑色。黑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,下面是阴黯的,活像是水墨画。北海塔涂上了银漆,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,是乌鸦在闹雪。岛下那半圆形的长栏,夹着那一个红漆栏杆、雕梁画栋的漪澜堂。又是素绢上画了一个古装美人,颜色是格外鲜明。

  写冰雪北海,冰雪是白的,但在这里面就是写白以黑,它并没有大篇的笔墨写在雪上面,而是写黑:老柏树、黑林子、小黑点……然后再是明和暗的关系。用黑来衬托白。

  再往下,我们再翻到下一页,136页:

  五龙亭中间一座亭子,四面装上玻璃窗户,雪光冰光反射进来,那种柔和悦目的光线,也是别处寻找不到的景观。亭子正中,茶社生好了熊熊红火的铁炉,这里并没有一点寒气。游客脱下了臃肿的大衣,摘下罩额的暖帽,身子先轻松了。靠玻璃窗下,要一碟羊膏,来二两白干,再吃几个这里的名产肉末夹烧饼。

  大家看一下,是不是写冷以热?第一个特点,是写冰雪是白的,作者写的是黑;第二个特点,冰雪是冷的,但在这一页里面,作者写的是热。写的是熊熊的炉火、铁炉,脱下臃肿的大衣,又是怎么吃肉、喝酒,怎么个玩法。

  孩子的文章在这个地方有点遗憾,就是已经写了“有的刺眼、有的明艳”。你就可以来点有些是不刺眼的、有些是黑色的,因为你已经写到了雪色并不均匀了。刚才《冰雪北海》中是不是还写到了乌鸦在飞?那我们走在雪地里面,我们是不是再写一写:走着走着,从草丛里面、从树林里面,惊飞起一两只小麻雀。这样就有静有动,就写活了,要展开思维,运用六根六尘、用写黑以白的技法。

  再看《江雪》,把《江雪》学清楚了,作文也就搞明白了:

  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
  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  这首诗动静、高低、有无都有。假设使用这个技法,文中的场景太有东西可写了。从顺序上,我们从远处看到雪山是什么样的;走近雪山,看到雪是什么样子的;现在又走进了雪山,写雪是什么样子的。

  来看原文:

  走进雪山深处,我惊诧于雪山的白了,我看见过洁白如雪的白云,见过纯天然的牛奶,却从没看见过雪山的白,雪山的雪白如牛乳,雪山的白如墙壁,雪山的白甚至胜过白云。

  在原文中,对称句展开得很好,对称句方式再结合意法,用得非常好。要是从提升角度来讲的话,就是要把这个关键词“惊诧”写出来,改成:我见过如雪的云,我见过纯色的牛奶,但是我被雪山的白所惊诧了。要让“惊诧”更高于这个境界,不再写雪的白了,而是写别的更高于它的内容。

  走进雪山深处,我惊诧了。我惊诧于雪山的空旷,我惊诧于雪山的寂静,我就在想:它的空旷和寂静来源于哪里呢?我明白了,雪山的空旷来源于它的白、雪山的寂静来源于它的白,所以,我更惊诧于雪山的白了。

  大家去体会“于无声处听惊雷”、“此处无声胜有声”,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写,礼堂里面鸦雀无声,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见似的。也就是掉了一根针,才能显得真的静了。写东西一定要写出意境来,我们一直讲天空不是蓝色的,写天空不只是写蓝天、白云,你还可以写写小鸟,还有其他,这不就更有意境了吗?

  杜甫的《望岳》:

  荡胸生层云,决眦(zì)入归鸟。

  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  这才有意境在里面。有的妈妈问:学这样东西会不会局限孩子的思维了?这个说法是错误的,我们这个写作手法只会开拓你的视野,怎么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呢?在这里,还可以写写风吹过的声音。

  再往下:

  继续前行,我们看见一座座坐落于环山中的村庄,这座村庄周围都是山,升起的袅袅炊烟,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。看那屋顶上的雪,有的飘悬在房檐边;有些干脆挂在屋顶上,卷一个圈,像一大坨奶油,让人口水直下三千尺。

  这段写得不错。但是我们还是往提升的角度来说,来看这句诗: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这句话里面,点、线、面全都有了,所以借鉴一下,这个地方可以这样改:

  继续前行,我们看见空旷的山野中,点缀着一个个的村庄,远远望去,村庄里升起一缕、两缕、三缕的袅袅炊烟。我不知道这个炊烟是云,还是烟?是烟,还是雪?烟、雪、云,互相交织、如梦如幻,让人感觉像走入了仙境一般。再往里走,屋顶上的雪,有的平铺在房顶上,四四方方;有的挂在房檐上,像冰激凌似的,有的挂在树梢上、窗户上,我们就像置身于桃花胜地、童话世界一样。

  再往下看:

  在雪地上,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已经在雪地上大打出手,打成一团。“这片雪地给你,这片雪地归我们。”“凭什么嘛?我们先看到的”“我说的,你快来,这里有大雪地哦!”“不、就不!”“好啦、好啦,哎呀,大小姐,我让给你,不行吗?”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“白地”,然后,“女首领”扬长而去,“男首领”扫兴而归,男生们一见,都挽起了袖子,亮起了胳膊在那里打雪仗。我心里想:“他们不怕冷吗?”……在这冰冷的雪地上,孩子们的气息,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,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声。

  这一段是小朋友写得非常好的地方,为什么说写得非常好呢?第一个,咱们参考一下《冰雪北海》,找到写冷以热的地方、136页:

  走过这整个北海,在琼岛前面,又有一弯湖冰。北国的青年,男女成群结队的,在冰面上溜冰。男子是单薄的西装,女子穿了细条儿的旗袍,各人肩上,搭了一条围脖,风飘飘的吹了多长,他们在冰上歪斜驰骋,做出各种姿势,忘了是在冰点以下的温度过活了。在北海公园门口,你可以看到穿戴整齐的摩登男女,各人肩上像搭梢马裢子似的,挂了一双有冰刀的皮鞋,这是上海香港摩登世界所没有的。

  这里面写到了人,咱们这篇文章像游记,如果没有人,景色就缺乏活力。前面写寂静、空旷、无声,这里写出村庄里的活力,这就与张恨水《冰雪北海》有异曲同工之妙,写冰雪北海却非冰雪北海,写了人才能让它活起来。中国人讲五行:金木水火土;讲五脏:心肝脾肺肾,就是对应着金木水火土的。中国人为什么聪明和智慧,就是能从自然中找到自己,在自己中又找到自然。有的妈妈可能开始觉着这个部分是无所谓的,但是其实这就是文章写得非常好的地方,小朋友思路是很开阔的。但是这里有些不足,原来文章对话,是一个接一个、一句接一句,没有断出来的。我们再调整一下:

  在雪地上,一群孩子大打出手,打成一团,发出了阵阵喧哗声。

  “这片雪地给你,这片雪地归我们。”

  “凭什么嘛?我们先看到的。”

  “我说的,你快来,这里有大雪地哦!”

  “不、就不!”

  “好啦、好啦,哎呀,大小姐,我让给你,不行吗?”

  咱们在写作文中间一直没有写语言描写,这里面语言描写很有趣,很有童趣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去掉多余的部分,改成:

  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“白地”,(用了借代手法)然后,“女首领”扬长而去,“男首领”却没有扫兴而归,他们趁兴都挽起了袖子、亮起了胳膊,在那里打雪仗。在这片冰冷的雪地上,孩子们的气息,让这个冰凉的雪地有了生机和热气,孩子们奔跑着,嬉戏着,在雪乡上空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,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声。

  这就把雪乡写“热”了,但这里不是“热气”的“热”,而是“热闹”的“热”。刚才一直在讲空旷、雪白,这里写打雪仗,有欢笑声、哈气声、也有奔跑的弧线,就让雪乡增加了更多的气息。

  最后的结尾:

  如果我再去雪山,我会抓一把雪山的雪粒,抓一捧雪乡的奶油,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,送给你……

  上面写了半天,我们都还没有搞清楚雪乡这个地方在哪里?经了解,雪乡说的是哈尔滨,所以我们可以改成:

  冬天的雪乡在哈尔滨,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。希望您也能去雪乡,希望我们能在雪乡相遇。

  如果我们在那相遇的话,说不定在一片孩子的欢笑声中有我,说不定能抓起一把雪山的雪粒、抓一捧雪乡的奶油、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,送给你的就是我。

  这样文章就变成雪乡的一篇介绍了,小作者和读者互动:如果能在雪乡偶然相遇的话,说不定那个抓起雪粒送给你、带回欢笑的就是我了。文章以主人的身份来写,也像一个导游对雪乡的介绍。

  冬天的雪乡(根据老师讲评自行修改)

  冬天的哈尔滨,最美丽的是雪乡。雪乡里最洁白的是皑皑的雪山,是屋顶上垂落的“白云”,最难忘的是雪地里孩子们的笑声……

  眺望雪山,在这张“照片”中,作为相框的湛蓝的天空照映在白而发亮的雪上,这里的雪经过多年的沉积,已经不会融化,白雪映衬着来往的白如墙壁的云,可是云显然比以往要显得逊色、灰暗一些了。

  走近雪山,我触摸了一下雪,只感觉雪粒快速地从我手中“咻咻”地划过,一瞬间便立即溶化了,像闪电般离去,像隐形般消失……

  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,有的像明珠,一粒一粒,闪闪发亮、娇贵可爱;有的好似牛乳,从山上一路泼洒开来,漫山遍野、四面散开;又像白纸、像墙壁,晃得我睁不开眼。远远地,山野上也能零星看到一些黑黑的树丛和枯黄的树枝,这里一块、那里一丛,突然间,不知被什么惊扰,树丛里飞起一两只麻雀,“嗖”地一下不见了踪影,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在寂寞的雪色里摇晃。

  走进雪山深处,我惊诧了。我惊诧于雪山的空旷和寂静,它的空旷和寂静来源于哪里?是来源于它的白吗?是,却不仅仅是。我想,雪山的空旷来源于它的宽广,来源于它宽广无边的胸怀,雪山的寂静来源于它的高耸,来源于它高耸入云的体魄,所以,我更惊诧于雪山的宽广与高耸了。

  继续“微服私访”,我看见空旷的山中,装点着一座座的村庄,远远望去,村庄里袅袅升起一缕淡淡的炊烟,我不知道这个炊烟是云,还是烟?是烟,还是雪?云、烟、雪,互相交织、如梦如幻,让人感觉像走入了虚幻世界一般。再往里走,屋顶上的雪,有的直接挂在屋檐上,有的飘悬在房檐边,有的也挂在树梢上、窗户上,有的则干脆在屋顶上卷一个圈,像奶油似的,好好玩呀!身在雪乡的我们,这时就像置身于世外桃园、童话仙境一样。

  雪地上,看见一个个黑影,原来是一群孩子正在大打出手,打成一团,发出了一阵阵喧哗与欢笑声。

  “这片雪地给你,这片雪地归我们。”

  “凭什么嘛?我们先看到的。”

  “我说的,你快来,这里有大雪地哦!”

  “不、就不!”

  “好啦、好啦,哎呀,大小姐,我让给你,不行吗?”

  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“白地”。然后,“女首领”扬长而去,“男首领”却没有扫兴而归,他们趁着兴致,都挽起袖子、亮起胳膊在那里打雪仗。在这片冰冷的雪地上,孩子们的奔跑,让这个冰雪的白地又有了生机与热气,孩子们奔跑时、耍雪时,在雪乡上空划出的一道道美丽弧线,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乐。

  冬天的雪乡在哈尔滨,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。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雪乡相遇,如果在那里相遇,说不定那片孩子的欢笑声中就有我,而那个抓起一把雪山的雪粒、捧起一捧雪乡的奶油、怀揣一片喜乐与欢笑声,送给你的人就是我。

不够精彩?再来一篇
 
广告合作请加微信:17310823356

关于我们 | 营销合作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服务协议 | 投稿须知 | 问题反馈 | 联系我们

京ICP备09032638号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:1101081950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762110 举报邮箱:wzjubao@tal.com

作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zuowen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