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作文网!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作文网微信

    (www_zuowen_com)
    一手好文 一生受用

作文 > 非常老师专栏 > 点评文章 > 作文讲评《小溪嬉水》

作文讲评《小溪嬉水》

2012-07-06 来源:本站原创

  讲评《小溪嬉水》,先看妈妈感言:

 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,感觉孩子在写作文方面进步不少。从一开始的完全口水作文,就是我问一句她说一句,到现在基本掌握文章的结构、头身脚、六根六尘法,可以自己坐下来写一篇小文章,我再根据老师说的亲子作文方法和她沟通,引导她一起修改。真的是要谢谢老师。希望老师再多出些这样简单实用的书让我们学习。

  下面来看原文:

  小溪嬉水

  下午,我、妈妈和姐姐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条小溪。

  弯弯曲曲的小溪很清澈,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。一片片细长的竹叶漂在水面上,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泳。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。

  我蹲在小溪边洗手,觉得很凉爽。小溪里的水很浅,有的石块露出了水面,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从这边走到那边,但还是不小心滑到水里,把鞋子弄湿了。后来我干脆把鞋子脱掉,赤脚站在小溪里,又冰又凉,就像站在冰箱里。我大叫:冷死了,冷死了!姐姐连忙把我抱出来,放在岸上。我想再试一下,我又下了小溪,又叫姐姐抱我上来。我还想再试一次,这次凉了我也忍住,过一会我的脚就不凉了,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。虽然走在鹅卵石上又滑又刺脚,但我还是不舍得上去。

  妈妈喊我回去了,我穿上鞋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。

  我们可以看到,孩子原文的“头身脚”、“六根六尘”运用得非常到位。

  本文结构非常好,体现在“头身脚”。

  “头”——下午,我、妈妈和姐姐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条小溪。

  一般来说,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。本文的题目是《小溪嬉水》,其中有两个要点:一个是小溪,一个是嬉水。这两个方面都要写出来。

 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开门见山的,让我们一开始就见到了一条小溪。如果开头就是绿水、蓝天、白云的,那就跑偏了,小溪就找不着了。我们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强调“开门见山,开卷有益,开宗明义”,都是这个意思。作文的头不是开头的“头”,是有头有脑的“头”,就是要有思想性,开宗明义,把作文的主题表达出来。

  “脚”——经过了嬉水,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。小作者在开头写的是看到了一条小溪;身子部分写的是我们在小溪里面嬉水,特别开心;最后的结尾写的是因为特别开心,所以离开时依依不舍。因为……所以……,这就是逻辑。有了这个逻辑,才能讲章法。大家一定要理解,作文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最好的练习方式。

 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,中考的很多问题出来了。有的孩子偏科:数理化很好,语文考得不好。语文,不仅仅是教材上那些简单的东西,而是一门人文学科,天文、地理无所不包。孩子语文差,就是因为我们对语文太轻视了。

  说功利点的话,孩子要想考高分,要想当状元,要想考清华、北大,就不能偏科,这是第一要素;各科都要优秀是第二要素。如果光是数理化好,文科不好,一下子三四十分就拉下去了。理科好不容易努力挣上来的分,文科一下子就拉下来了,说明重视的不够。主要是对语文重视不够。学工科的知识,一定要用文科的方法来学——多做题,多练,多背,多记。学文科的知识,一定要用理科的方法来学——多推理,多分析,而不是多练。

  权重都是一样的,有什么理由轻视语文?根本就没有。语文其实不难学,很多专家提倡大语文的概念,不是只学几篇课文、学点语法、掌握点好词好句,就能够补上去的。语文要求有许多见识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谈古论今,这些都要求平时的积累。《道德经》里讲: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平时多注意积累,多注意学习,语文就特别简单。但如果抱着临时抱佛脚、拔苗助长、或者是急功近利的心态,就肯定不行。

  好在群里的大多数孩子都才上小学、初中,还有时间来教,还可以补救。如果平时点滴的积累不够,到了高中,怎么教都难了。所以,学习语文不是做几张卷子就能提高的,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。

  回到正题,刚才我们分析了本文的“头”,接下来再看“身子”。“身子”大致分两个对称段: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小溪,一个对称段写的是嬉水。在这两个对称段中,小作者的“六根六尘”运用得很好。

  我们来看:

  弯弯曲曲的小溪很清澈,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。一片片细长的竹叶漂在水面上,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泳。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。我蹲在小溪边洗手,觉得很凉爽。

  这一段写得非常好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

  第一,我们常说:要想让文章生动,五句话内必用一个比喻。在本段中:一片片细长的竹叶漂在水面上,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泳——意法。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——声法,声法里还有意法,又称为声意通用。我蹲在小溪边洗手,觉得很凉爽——触法。这就让文章言之有声,言之有物,言之有意,言之有觉。几个对称的句子——看到的是什么?看到的是鹅卵石,看到的是清澈的小溪,看到的是一片片竹叶;想到的是什么?竹叶像小鱼在游泳。听到的是什么?听到的是哗啦哗啦的流水声。感觉到的是什么?在小溪边洗手,觉得很凉爽。就像我们看4D电影一样,声音、形象、颜色都体现出来了,画面很清晰。这样就把一条小溪生动地表现出来了。

  第二,技法用得很老到。我们再用“对称”、“写黑以白”的方法来分析,这一段还有静有动,动静结合——静的是鹅卵石,静静地躺在那;动的是竹叶漂在水上,在游泳。我们再看《咏鹅》:鹅、鹅、鹅,曲项向天歌。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也都有动和静的感觉。所以,我们要学会通过分析,体会孩子作文中的优点。这里我们就分析到有声音,有想法,有眼睛看到的,有手感觉到的。你跟孩子也要学会这样分析,那样,你就会辅导,孩子也就会写了。

  再往下看,我们看到小作者先写的是小溪,然后是嬉水,这是很扣题的。扣题是什么概念?就是我们讲的结构分析,也就是逻辑。这个作文的题目是《小溪嬉水》,那就既要写小溪,也要写嬉水,我们来看下面的嬉水。

  看原文:

  小溪里的水很浅,有的石块露出了水面,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从这边走到那边,但还是不小心滑到水里,把鞋子弄湿了。后来我干脆把鞋子脱掉,赤脚站在小溪里,又冰又凉,就像站在冰箱里。我大叫:冷死了,冷死了!姐姐连忙把我抱出来,放在岸上。我想再试一下,我又下了小溪,又叫姐姐抱我上来。我还想再试一次,这次凉了我也忍住,过一会我的脚就不凉了,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。虽然走在鹅卵石上又滑又刺脚,但我还是不舍得上去。

  我们先说这一段中孩子写得很好的地方:鞋子弄湿了,站在小溪里,又冰又凉——触法。就像站在冰箱里——意法。然后我大叫:冷死了,冷死了!——声法。又滑又刺脚——触法。

  用“六根六尘”来分析,这里用到了色法、触法、声法、意法。这样,小作者就把各种感觉传递给了我们,好像我们也在玩水一样。

  我们再来看一下孩子写作的顺序(顺序就是结构的分析):一开始我走在石块上,然后我又怎么样,我又想再试一下,我再试一下。这就是我们讲的关联词的运用,它们表明的是一种对称的关系,也是写作的顺序。比如:我首先……其次……;一边……一边……;有的……有的……。我们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讲,刚学作文的小朋友,一定要学会这种关联词的运用。

  所以,大家要去看《提高篇》中的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要理解什么叫顺序,顺序和对称的关系,顺序和章法的关系,顺序和思路的关系,怎么简单地用关联词把顺序串起来。我们在写议论文和工作报告的时候,会用首先、其次、再次、最后,还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,或者甲乙丙丁,这些都是表示顺序的。

  孩子写得好的地方就讲到这。我们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的话,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。看这句:弯弯曲曲的小溪很清澈,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。但是后面又写到了:小溪里的水很浅,有的石块露出了水面。前面已经写了小溪了,后面就该写嬉水,这个地方却多出了一块。这样就显得有点散。

  我们可以把这一句提到上一段,合并一下:小溪是弯弯曲曲的,小溪的水很清,小溪的水很浅,小溪里有很多鹅卵石,有的露出水面,有的藏在水底。正因为小溪的水很清澈,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鹅卵石。“有的……有的……”句式的运用,不仅读来更有节奏感,还写出了鹅卵石的形态不一。

  下一段开头直接写: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这是不矛盾的。写小溪就是写小溪,让主题更加集中一些。前面已经写过小溪,也写过鹅卵石了,后面再写这些,就显得散了,这是结构上要体会的。

  下面: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。这里“哗啦啦的流水声”可以再写得生动一些——我想知道这哗啦啦的流水声是从哪儿产生的,我似乎感觉到,这哗啦啦的流水声是从浪花里产生的。还可以这样想:我不知道是水声产生了浪花?还是浪花产生了水声?这就是摆关系,这样一摆关系就很有味道,也让人不由得去想,浪花到底是哪儿产生的呢?因为有浪花,才有水声?还是因为有水声,才有浪花?这样就给人一种很耐人寻味的感觉。

  我蹲在小溪边洗手,我们也可以再写得巧妙一些:我蹲下身用手去寻找浪花,可是我没有找到浪花,找到的是凉爽的感觉。就是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,浪花是怎么产生的?是水声产生了浪花?还是浪花产生了水声?就因为“我”的好奇,所以“我”就去寻找,去触摸这个声音,可是我没有触摸到声音,但是我触摸到了水的凉爽。这样就把“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”写出来了。

  接下来: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从这边走到那边。这样还不够,我们还可以再来一个对称,写得更有意思: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从这边走到那边,从那边走到这边。我们把这些动作细化一下,看上去好像是啰嗦,其实这样写是很有意境的。

  再看下面:但还是不小心滑到水里。别“但还是”了,就改为:一不小心,我掉在水里,把鞋弄湿了,后来我干脆把鞋子脱掉,赤脚站在小溪里,又冰又凉,就像站在冰箱里。我大叫:冷死了,冷死了!既然像站在冰箱里,小朋友不可能是一动不动的,我们就再用一个意法:我在水里面一边跳着,一边叫着:冷死了,冷死了!这里“一边……一边……”的运用,主要是为了体现对称,给人以同时的感觉。

  姐姐连忙把我抱起来,放在岸上。这里要注意一个小细节,小作者在开头写的是:我、妈妈和姐姐在山脚下看到了一条小溪。这时妈妈怎么消失了、不见了?姐姐把我抱上来了,妈妈在干吗?所以,我们得让妈妈出来。

  我想再试一下,我又下了小溪,又叫姐姐抱我上来。这个中间环节还是欠缺了点,我们可以这样改:我想再试一下,就又大踏步地走下小溪,然后又忍不住地喊:冷死了,冷死了!姐姐看我又在那大呼小叫的,又把我抱了上来的。这里要注意一个微妙的变化:第一次下水是我叫姐姐把我抱上来的,第二次我再下水时,是姐姐主动把我抱上来的。就这样,一次,二次,三次,把这个细节写出来,说明孩子在下水嬉戏的时候,也是在适应。

  最后:我还想再试一次,这次凉了我也忍住,过一会我的脚就不凉了,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。虽然走在鹅卵石上又滑又刺脚,但我还是不舍得上去。既然已经适应了,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走:我终于可以在小溪里走动了,可以用感受走在鹅卵石上又滑又刺的感觉了,我终于又感受到一片片竹叶滑过我的脚踝,那种很滑的感觉。这样就能和前面提到的竹叶相呼应了。

  下面,我们就来讲如何把文中的人物重新组合一下:我在干吗,妈妈在干吗,姐姐在干吗;我兴致高起来时,怎么玩水,姐姐怎么逃跑,妈妈怎么在旁边拍照。用上声法,再重新归纳整理一下,把三者摆在一块。这样就有了泼水声和大家的欢笑声。这样把三者归拢一下,不管怎么玩的,至少要把我、妈妈、姐姐组合在一个画面上。

  前段时间我们也讲了怎么摆关系,比如:我们在家里吃饭,妈妈吃菜,爸爸吃肉。这样写关系没建立起来,显得很孤立,我们要重摆一下关系:我们在家里吃饭,妈妈吃菜,爸爸吃肉。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,爸爸不时喂妈妈一口肉,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
  再看下面:妈妈喊我回去了,我穿上鞋,依依不舍地离开了。我们讲过,结尾要“抬头收腹”。所谓“抬头”,就是要看一看文章的“头”。“头”是不是讲了小溪?这里我们都知道你离开的是小溪,但还是要点一下,我们这样改下结尾:妈妈喊我回去了,我穿上鞋,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。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,是不是就呼应到“头”了?这叫抬头。我们这是从形式上来讲的,也让大家感受一下抬头是什么。

  下面再来讲“收腹”。本文的“腹”好像没收,怎么收呢?我们可以这样写: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,但是小溪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还留在我们的身后。我们知道,“脚”要像站军姿一样站得住,就必须“抬头收腹”。“收腹”就是总结一下“腹部”(身子),看看有哪些部分可以为“脚”所用。本文的“腹部”讲了小溪哗啦哗啦的流水声,也有刚才我们玩的记忆。

 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,让大家更明白什么是“抬头”,什么是“收腹”,结尾如何“抬头收腹”。很多人说“脚”不好写,问题就在于“头”没有开门见山,“身子”不饱满。只要“身子”饱满了,“脚”就很好写——只要把“头”看一下,把“腹”收一下。从文学上来讲,叫有开有合,有离有收,收合离放,放出去还能收回来,能够离散得开,还能收紧得了。这就是收腹的意思。

  小溪嬉水(根据老师点评自行修改)

  下午,我和姐姐在山脚下来到了一条小溪。

  小溪是弯弯曲曲的,小溪的水很清,小溪的水很浅,我可以看到小溪里面的鹅卵石,大大小小的沉在水里,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几块大石块露出了水面。一片片细长的竹叶漂在水面上,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水里游泳。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就像小朋友的歌声一样动听。可是,我不知道,这个动听的歌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?是浪花带来了歌声,还是歌声带来了浪花?我蹲下身,去寻找浪花,虽然我没有抓到浪花,但是浪花却给我送来了凉爽。

 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块上,从这边走到那边,从那边走到这边。一不小心,滑到水里,鞋子弄湿了。我干脆把鞋子脱掉,赤脚站在小溪里,小溪的水又冰又凉,就像站在冰箱里。我一边抬脚一边大叫:“冷死了,冷死了!姐姐快来抱我。”

  姐姐连忙把我抱出来,放在岸上。我想再试一下,我又跳下了小溪,又大叫:“冷死了!”刚说了一半,姐姐又赶忙把我抱上来了。

  第三次,我忍住了。我的脚就不凉了,我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小溪里走动了。鹅卵石很滑,开始姐姐牵着我,后来我就自己慢慢地走来走去。鹅卵石刺过我的小脚丫,感觉疼疼的;竹叶漂过我的小脚脖,感觉滑滑的;小溪水流过我的小膝盖,感觉冰冰的。我的心里真是又凉爽又开心呀!姐姐找了一根树枝,搭在小溪的两头,就像一个小小的桥。我走上去,刚走了几步,“嘣”树枝断了,我掉到了小溪里,姐姐看到了,哈哈大笑,都笑得直不起腰来。

  天快黑了,妈妈喊我回去了。我穿上鞋,和姐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溪。小溪哗啦哗啦的歌声还依旧响在我们的身后。

不够精彩?再来一篇
 
广告合作请加微信:17310823356

关于我们 | 营销合作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服务协议 | 投稿须知 | 问题反馈 | 联系我们

京ICP备09032638号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:1101081950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762110 举报邮箱:wzjubao@tal.com

作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zuowen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