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作文网!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作文网微信

    (www_zuowen_com)
    一手好文 一生受用

作文 > 非常老师专栏 > 佳作欣赏 > 佳作赏析《林海》(四)

佳作赏析《林海》(四)

2012-03-26 来源:原创

  讲课前,我们先花一点时间来回答一些问题。第一个问题:有朋友讲,作文要“重积累、轻技法”。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,问题要看在什么样的阶段。我们在讲课中也提到过,要想让作文真正地得到提升,还要师从于名家名作,要从名家经典中去汲取营养。但关键是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、学会了看书的前提下。

  刚才有妈妈问,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看。我们的观点是:在孩子还没有入门前,也就是在孩子的作文观还没有建立之前,要先把孩子语文书上的课文搞透。在“重积累、轻技法”之前应怎么办?要先建立正确的作文观。什么是正确的作文观?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,就举个例子:一个人要想把车开好,根本的东西是用公里数来说话,这就是刚才讲的积累。没有积累、没有一定的公里数,就开车上高速,那是很危险的。但是在积累公里数之前,我们要做什么?要上驾校,从点火、挂档、松手刹学起;要从起步、停车学起。没有这一定技法就上路积累,那是不靠谱的。

  我们再回到写作上来讲,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,九年十八本语文书,还看了很多的课外书,长了很多的见识,但同时我们也看到,能写出一手漂亮作文的孩子并不多。那就说明:一味地强调积累,是有片面性的。就如我们学开车一样,没有一定之规、一定之法,没有学会起步、停车、坡起、倒退就上路,那是危险的。所以,积累与方法,方法与积累,是有次第的,也是相互关联的。

  我们在决定积累与技法哪个为主之前,需要为孩子的作文进行一下诊断,看看他作文中的问题在哪里。写不出?写得空?写得乱?写得不生动?诊断出问题在哪里,我们才好对症下药。关于这一块,我专门写了一篇博文——《作文该不该有招》,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看一下。

  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再讲一些例子:去年八月份到十月份,我们集中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,结合《作文,多大点事儿》这本书,对群里将近一百位妈妈的孩子的作文进行了讲评。通过对照书本进行实战,很多孩子不仅写作水平提高很快,对课文的分析能力、背诵速度也都提高很快。我们还要说的是,在这一段时间里,可以说孩子没什么“积累”,但是通过对“技法”的掌握,写作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。这本身就说明:写作,光强调积累是偏面的。近段时间讲的名家名作,都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范文,我们既是在讲作文的技法,也在讲知识的积累。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。

  我们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:有些妈妈问,如何写人物?如何写记叙文?怎么把说明文写好?还有的妈妈讲,孩子一年级了,看图作文怎么写?概括地来讲,这些问题是:作文要不要分文体来进行学习?作文要不要分年级来进行学习?这些问题,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回答。我们的观点是:作文的学习不分文体,不分年级。为什么这样讲?还是举例子:一个人学画画,要从哪里入手?要从临摹入手。比如,美术专业的学生就要对着石膏像临摹,一临就是好几年。比如,一个人学习书法,要对着名家的字贴临摹,特别是正楷,一临就是数十年。这是学美术、学书法的根本。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再分个类,一会学一下国画,一会学一下漫画,一会学一下水粉,那就学乱了,没有功夫了。学习书法也是同理,如果我们不先把正楷写好,而是一会练行书,一会练草书,一会练颜体,一会练柳体,最后必无所成。所以,写作文要抓住本质,明白核心,这就是一个作文观。

  什么是作文观?还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。比如,我们看到的高楼大厦,几无相同,但其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。这个一样的东西是什么?是结构。如果把结构看成是条条框框,那说明我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“文章”两字。什么叫文章?这个问题我们讲过,文即是文采、文饰;章就是结构,是章法,是条理。

  我们在《作文,多大点事儿》这本书里讲过: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。换句话来讲,文章的“文”是形象思维,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;文章的“章”,是逻辑思维,是用套路、条理、推理、思路来构建的。文章的“章”,就像是高楼大厦的主体结构,是钢筋混凝土;而文章的“文”则像是高楼大厦的装修。钢筋混凝土是共性,而装修则是个性。在有章法的基础上,去灵活地表现。灵活自由表现的前提,是要依据一定的规律,这是“文章”的意思。

  所以,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,要先放下所谓的漫画、油画、国画,放下所谓的草书、篆书、隶书、行书,从共性的地方入手,从本质的、核心的、根源上的东西入手。打好基础,再来装修,再讲自由创作、天性的发挥,才会更有意义。否则,一上来就信马由缰、法无定法,那是要吃亏的。

  其实大家提的问题,不管是在博客里还是在书里,都有详细的回答。我们现在就回到正文上来,今天还是讲老舍的《林海》。先来看一下全文:

  林海(老舍)

 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。这回有机会看到它,并且走进原始森林,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,手摸到那些古木,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。

  大兴安岭这个“岭”字,跟秦岭的“岭”大不一样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,横着的,顺着的,高点儿的,矮点儿的,长点儿的,短点儿的,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“云横秦岭”那种险句。多少条岭啊,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,看也看不完,看也看不厌。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,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,谁也不孤峰突起,盛气凌人。

  目之所及,哪里都是绿的,的确是林海,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。多少种绿颜色呀:深的,浅的,明的,暗的,绿得难以形容,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!

  兴安岭上千般宝,第一应夸落叶松。是的,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。看,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?那是些俏丽的白桦,树干是银白色的。在阳光下,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,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?

 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。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!我是爱花的人,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:青松做衫,白桦为裙,还穿着绣花鞋。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: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,招来各色的小蝴蝶—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。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,兴安岭中的酒厂酿造的红豆酒,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,味道很好。

 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,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?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,大至矿井、铁路,小至椽柱、桌椅。千山一碧,万古常青,恰好与广厦、良材联系在一起。所以,兴安岭越看越可爱!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,美得并不空洞。叫人心中感到亲切、舒服。

  及至看到了林场,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。我们伐木取材,也造林护苗,一手砍,一手载。我们不仅取宝,也做科学研究,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,而且可以综合利用。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,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,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。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,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、舒服呢?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,由今天看来,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。

  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本文的结构。本文的主题是写大兴安岭,在盖“大兴安岭”这座楼时,是用的什么结构呢?一是写岭;二是写岭色;三是写林;四是写水与花;五是写林的用处。换句话来讲,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时候,是按照从大到小、从远到近、从粗到细、从高远处到低矮处的顺序来写的。比如我们看一座山,先看到的是山的轮廓——就是本文的岭;其次是看到山的颜色,就是本文中的林海中的绿;再次是看到这座山的树,也就是本文中的“兴安岭上千般宝,第一应夸落叶松”;第四是看到这座山里的河水与野花,是由粗到细、由大到小、由远及近、由高远到近低处来写的。

  我们曾经多次引用过一首唐诗:

  江雪(唐·柳宗元)

  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
  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  【画意】通过对山、鸟、径、人的构画,用飞鸟远遁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,反衬出渔翁顽强不屈、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。

  高与低:高——空中的飞鸟;低——地上的人迹。

  远与近:远——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;近——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
  多与少:多——千山与万径;少——孤舟与独钓。

  无与有:无——鸟飞绝、人踪灭;有——孤舟蓑笠翁。

  实与虚:实——孤舟蓑笠翁;虚——独钓寒江雪。

  黑与白:黑——蓑笠翁;白——寒江雪。

  在本诗中,也是按照高与低、远与近、多与少、有与无等这样的一个顺序与次第来写的。这首诗与本文有着共同的规律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我们还可以再举个例子:

  山行(唐·杜牧)

  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

  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

  【画意】:作者通过寒山、石径、白云、人家、枫林、霜叶等山行所见,通过远近、艳淡、虚实的巧妙构画,将一份闲散安逸的情怀融于画中。

  远与深:远——寒山远上。深——白云生处。冷与暖:冷——寒山石径斜;暖——生处有人家。

  动与静:静——寒山、石径;动——白云、人家。

  远与近:远——石径,人家;近——枫林、霜叶。

  浓艳与清淡:清淡——寒山、白云;浓艳——枫林、霜叶。

  无论怎么讲,从远到近、从大到小、从粗到细,都体现了对称的思想。这个对称的思想,也体现出了顺序、次第、结构、逻辑。如果要谈积累的话,那就先把这些东西基本搞清,再来积累,那就收获良多。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不在“万卷”,而在于“破”。如果没有一个破门而入的破,只是走马观花地看,那看千本书、万本书,也是入不了门、得不了趣的。

  今天,我们要讲第三个对称段:

  兴安岭上千般宝,第一应夸落叶松。是的,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。看,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?那是些俏丽的白桦,树干是银白色的。在阳光下,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,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?

  我们讲过:写作文“全文没有头,拉出去斩首;段落不戴帽,送你当被告”。意思是说,作文的“头”与段落的“帽”非常重要。本段的“帽子”是什么?——兴安岭上千般宝,第一应夸落叶松。我们了解了“帽”的内涵,就可以在阅读中一下子明白,这一段写的是落叶松,这是本段的主题。这样阅读,不就是得功夫了吗?

  本段是以两个对称句来展示的。一个是:看,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?那是些俏丽的白桦,树干是银白色的。一个是:在阳光下,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,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?对称,是文章表达的主干。我们还要讲这一段与上一个对称段用的是同一个技法,叫移花接木、张冠李“代”。

 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,第二个对称段中关于移花接木、张冠李“代”的技法:目之所及,哪里都是绿的,的确是林海,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。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,先把“林”比作“海”,然后就在“海”上做文章。比如,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:(草地)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。春风吹过,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,轻步起舞,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。先是把“草地”比喻为“地毯”,然后借用这个“地毯”当成“草地”。

  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,写我的妈妈: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,但她一生起气来,就跟一只老虎一样。先喻后借,把“妈妈”比成“老虎”,然后就在“老虎”上面做文章,一路借下去: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,但她一生起气来,就跟一只老虎一样。她即便不骂我,瞪下虎眼,也会让我屁滚尿流;她即便不打我,举举虎爪,也会让我全身发抖。

  在本段中,作者把落叶松先喻为海洋,然后一路借下去,把“俏丽的白桦,树干是银白色的”,借成海浪。同样,再用一个对称句,把“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”也借成海浪。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借代的技法,怎么会担心孩子写不出东西?怎么会担心孩子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呢?我们再来看一个二年级的孩子,运用借代的技法写出来的作文:

  可爱的小妹妹

 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,前几天刚刚两周岁。

 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,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;鼻子小小的,但是很灵敏;嘴巴红红的,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。

  她的耳朵也很灵,即便在很远的地方,但是只要电话铃一响,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,拿起话筒,说:“阿姨,我是冉冉,你吃过了吗?”没等对方说一个字,就“啪”地一下挂了电话

  她的四肢肉嘟嘟、白胖胖的,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。

  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,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!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,她总是到门口来送我,一边挥手一边说“姐姐,再见,早点回来哦!”等我回来的时候,她也总是到门口来接我,给我开门,并说:“姐姐,你回来了!”

  你们说,我的妹妹活泼吗?可爱吗?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?

  再来看一下运用借代技法,写出来的修改文:

 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,前几天刚刚两周岁。

 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,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;鼻子小小的,但是很灵敏;嘴巴红红的,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;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、白胖胖的,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。

  “小藕节”可淘气了。家里的电话铃一响,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,拿起话筒,说:“阿姨,我是冉冉,你吃过了吗?”没等对方说一个字,就“啪”地一下挂了电话!还有一次,妹妹看到我在写作业,不知她从哪里拿了画笔,冷不丁地在我本子上画几道,气得我直跺脚!事后,她又会边说“对不起”,边在我脸上“小鸡啄米”,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。

  “小藕节”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,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!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,她总是跑着来送我,挥舞着胖嘟嘟的“小藕节”说:“姐姐,再见!早点回来哦!”等我回来的时候,“小藕节”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,给我开门,并说:“姐姐,你回来了!”那个样子,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,急速飞奔的样子。

  你们说,我的妹妹活泼吗?可爱吗?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?

  在本文中,先是把自己的妹妹喻作“小藕节”,然后就用这个“小藕节”一路借下去,代自己的妹妹,这样写,文章的结构没有作多大的改动,却生动得趣了许多。

不够精彩?再来一篇
 
广告合作请加微信:17310823356

关于我们 | 营销合作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服务协议 | 投稿须知 | 问题反馈 | 联系我们

京ICP备09032638号-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:1101081950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6762110 举报邮箱:wzjubao@tal.com

作文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1 www.zuowen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